聚焦人文关怀 | 2021 LA风景园林奖终评项目详解(3)
2021 LA风景园林奖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组委会收到来自100家公司申报的项目材料共计249项,经过评审团专家两轮评审,从第一轮选出的44个提名项目中最终评选出16项进入终审评奖阶段,入选率6.4%,获奖情况将在终审结束后公布。
人文关怀奖
Humanistic Care Award
人文关怀奖——对近5年建成作品进行评选,旨在奖励关注城乡环境多样的人本需求、社会公平及弱势群体,以风景园林实践践行人文关怀的优秀项目。
基于风景园林的内涵和使命,2021 LA风景园林奖选取自然、人文、美学、创新作为评价的四个基本维度,在人文关怀奖的53个申报项目中首轮评选出11个项目进行提名,占比20.75%,第二轮评选出4个项目进入终评阶段,占比7.55%。
经分析,申报人文关怀奖的建成项目较多分布在广东、北京、浙江等地,其中位于广东的建成项目申报最多,为11项,占比20.75%。
人文关怀奖申报项目所在省市分布
终评项目详解
(按申报编号排序)
LA-H-75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
申报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景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北京市
建成时间:2019年5月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 2015-2021 是在北京城市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完善北京老城胡同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和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性的探索。
“微花园”是指居民自发或社区组织自下而上推动的小而美的绿色空间,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老城区绿色微更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居民们生活情趣的所在和社区文化的一个符号。
史家胡同微花园是北京老城胡同居住社区渐进式更新方式的探索,也探讨了风景园林在高密度老城地区城市更新中的介入可能性。该项目被多家媒体报道,受到了积极的关注,并且传播广泛。
北京老城史家胡同可持续更新项目
01
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共建
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共建是一种公众参与的绿色微更新,展现了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和生活,有利于老城区的整体保护,并且促进了邻里关系和社会治理。
02
微更新·微共建
老城胡同绿色空间营造以微花园为切入点,以居民为主体,切实了解其需求,通过多元共建、共治的公众参与模式,促进社区环境的自我更新,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激发社区活力,引导老城区城市更新进入良性的微生态循环。
项目对史家胡同内的公共、半公共空间进行了在地提升和微花园设计改造,开展自下而上、全过程参与的社区共建,循序渐进孵化微花园实践落地,探索史家胡同景观自发提升路径与模式。
03
项目历程
史家胡同系列微花园2015-2021分为四阶段:
微花园观察和记录→互动展览和社区营造→公众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共建共治模式。
向下滑动查看
LA-H-83
昆明乌龙古渔村
申报单位:水石设计
项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
建成时间:2020年12月
昆明乌龙古渔村©王琇
乌龙村以古村落保护与再生为核心,通过从策划到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将以景观为主导的整体环境进行空间化的织补、修复与重构。我们尊重古村落的遗迹与文化,并遵循历史形制与风貌,以传统制作与保护工艺对古村落进行修缮,从而重构具有时间印记的古村落场景空间。
为最大程度凸显乌龙村的独特气质与价值,我们在原有建筑遗迹的基础上,探索出以新旧并置的方式,打造基于当代功能的新空间。让旧的原汁原味,通过新旧结合相互协调的方式,满足具有当代功能、历史文化浓郁度与真实度的历史古村落。
这是满含古韵的新村落,也将是活着的村落,未来仍有持续可变的余地和包容之心。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的
景观解读与实践
乌龙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滇池东岸,自明初至今约有 600 多年历史。当代乌龙村以历史文化村落为载体,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展示地域文化,体验休闲文化,促进研学创意,释放文化价值,力争成为中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典范与文旅标杆。
昆明乌龙古渔村©哈姆王
01
从策划到设计
乌龙村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情景只有叠加在当代生活的功能基础上,才具备为当代人所再利用的最大价值。
航拍©哈姆王
基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当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而产生的空间关系,引导并推进了古村落的织补、修复与重构,是乌龙村活化的设计支撑,其塑造的文化场景更具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与生命力。
©哈姆王
02
景观主导的整体环境塑造
综合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多维度,并以景观为主体做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整体考量,将历史街巷的织补、建筑风貌的修复、景观空间的重构并置设计,打破多专业并行,以景观串联规划,建筑,室内,最大程度呈现乌龙村的历史文化气质,并将其打造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研学创意驻留地、文化价值释放地。
©哈姆王
03
历史文化的情景重现与再造
历史文化的情景重现是遵循形制与风貌的修缮,而古村落的再造则是重构村落的新生活。建设营造的重点是材料、工艺和设计。基于传统材料与工艺的传统设计为主,局部采用现代设计,形成了该项目的技术主要策略。
©王琇
04
景观场景中的人物重构
生活方式的时代变化,造就了新村落生活方式的变化,也造就了新的村民。
©哈姆王
05
新旧对话的趣味与力量
尊重场地记忆与印记,让“旧”得以延续,追寻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新”得以发展。传统材料的新设计、传统材料的新工艺让旧中也有新,而“新”并不违和。未来的乌龙村必将构建为具有质朴沉稳、活力多元、人文情怀特质的艺术田园社区。
©Travis_Zhang
LA-H-155
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
申报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安顺市建筑设计院
项目地点:贵州省安顺市
建成时间:2021年7月
村寨整体鸟瞰
高荡村,位于贵州省镇宁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地形破碎、生态脆弱、交通不便,是我国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也是布依族主要聚居地,具有突出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针对问题挑战,团队自 2015 年起,从基础调查、凝聚共识做起,提出保护更新计划并分阶段实施。
本设计重点在于三对关系的处理,(1)人工与自然,尊重传统生态智慧,调适维系布依山村“山-水-林-田-村”整体格局的均衡;(2)场所与精神,重塑村寨场所空间遗产,以此凝聚村寨精神、激发文化自信;(3)传统与未来,运用适用技术改造更新既有民居,满足民众现代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可能。
村寨保护更新实践
01
人工与自然
调适山林-村寨-稻田的均衡格局
采取多种手段调适村寨人工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恢复山村景观。划定村寨建设范围,逐渐腾退无序建设,减轻盆地内的生态压力。严格保护周边山林,部分区域推进“再野化”,提升生物多样性。
逐渐修复盆地中央稻田,营造稻田人工湿地系统,改善区域微气候;同时通过生态手段介入,打造生态沟渠系统,实现对稻田内外径流的组织与水质的净化。利用零散用地,塑造本土化景观节点,再现喀斯特地区特色生态景观。
稻田湿地恢复
02
场所与精神
塑造并串联文化空间
通过对建成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重塑场所精神、凝聚社区力量。 改善村寨核心区路径与节点系统,修整从村寨中心广场爬升到大坉营盘遗址的路径,以此连接整个村寨的重要建成遗产,构建“纪念之路”系统。整治恢复广场界面,使其再次成为村民日常活动的中心,以标志性的空间帮助村民重塑文化自信。
布依档案馆位于“坉”遗址悬崖之下,为树木所掩映;观景台则可俯瞰河谷与环视周边众多“坉”遗址。
布依“坉”档案馆、大坉遗址和观景台©许昊皓
观景台与喀斯特锥峰©许昊皓
布依档案馆
03
传统与现代
延续居住的可能性
运用适用性技术,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居住安全性与舒适度,满足民众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
针对村寨中废弃多年的民居,重建倒塌的地基,加强安全性;引进卫生设施并根据现代生活需求重新安排功能布局;提高围墙的热工和采光性能,插入玻璃小屋以获得更好的冬季被动采暖,同时更好地展示布依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尊重当地工匠。
村寨中央广场修复更新©许昊皓
传统民居更新改造©许昊皓
经过持续 7 年的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实践,高荡村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民族地方特色进一步凸显,承载高荡布依村民史诗般历史的场所精神得以重塑。
村民与村景台
LA-H-247
上海社区花园网络与参与式社区规划实验
申报单位: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市
建成时间:2021年
「上海社区花园网络与参与式社区规划实验」是近几年在上海发起的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作为行业内的先锋实验者,链接了广泛的意识形态光谱与最多元的行动主体,在这个影响力下继续搅动社会资本,推动社会创新与体制改革。
在资本和体制的缝隙中通过平衡与一线行动尽量避免在实践中出现行业内卷、沦为附庸、景观剥削的情况,联合申请团队找到了一条颇具替代性的行业发展之路。
2014年至今, 联合申请单位在政府、企业、基金会、居民等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参与设计营造的花园达120余个,培训赋能支持的社区花园达700余个。
共治的景观 人民的花园
社区花园作为公共空间使用的一种形式,它没有参与改变土地性质和绿地属性,它是一种功能的叠加——以深入的社区参与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内涵。从参与设计到在地营造到维护管理机制的建构,这种建构是基于空间的自然保育和修复,又在不断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成为公众日常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
联合申请团队通过空间更新和拓展来实现社会整合,将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力量连接起来,共同转化为城市更新的行动者。在城市快速发展让生活充满不确定和游离感的当下,社区花园尝试建立一种包容性的社区秩序,用双手劳作、与邻里相互支持,提供可以获得身心一致的真实感和确定感的空间。
01
2014-2018年(阶段一)
探索枢纽型和试点社区花园模式,并打造社区花园案例。
联合申请团队和居民一起从社区调研、规划、设计、营建至运维,全流程参与让居民逐渐培养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认同与责任,并且让他们能成为后续花园养护的坚实力量。
2015年中成火车菜园
2017年“花园生活家”社区花园节
02
2018-2020 年(阶段二)
整理社区花园的经验对外输出,开展理论与实践培训。
上海社区花园在发展一个个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与营建的同时,也开始了多个花园成组团设计培训与营建演练、理论与实践工具包和出版社的开源共享,还有在社区规划师、小小规划师等制度方面的探索。其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已卖出超过5000本,组织过超过100场社区花园工作坊,超过50场线上线下的讲座和培训,有效地改善了公部门对居民私占公地现象一刀切的做法,支持个体都能成为行动者。
社区主导型花园实践--2019年玉兰园
创智农园
03
2020年至今(阶段三)
系统性社区花园网络化建构,以街道为辖区进行社区规划行动,将人的培育与空间的建设相互结合。
先在辖区范围做一轮广泛的社区调研,结合政府计划、居民和专家意见形成一版规划作为指导,有机地将街区公共绿地(500-1000平方米)、小区中心绿地(200平方米)与居民宅前屋后的小花园(5-20平方米)整合成网络。
综合枢纽型社区花园其他实践--2020年庄行公园
2021年“光合作用”社区花园节
Seeding行动计划——商铺-花路米英语俱乐部
恭喜以上设计单位及团队申报的优秀项目进入2021 LA风景园林奖终评阶段,更多项目资讯将陆续发布,敬请持续关注!
2021LA风景园林奖相关内容:
⭐聚焦生态贡献 | 2021 LA风景园林奖终评项目详解(1)
⭐聚焦社区贡献 | 2021 LA风景园林奖终评项目详解(2)
系列采访(点击查看):
1、2021 LA风景园林奖国际终审嘉宾采访 | SLA事务所创始人及设计总监史蒂格·L·安德森
2、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教授
3、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URBANUS都市实践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
4、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
5、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同济景观学系主任/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章明
6、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风景园林》杂志主编郑曦教授
7、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名誉董事长朱祥明
8、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朱育帆教授
主办单位
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
主办方拥有参赛项目署名权以外的其它版权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发行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权等,设计方具有署名权。参赛项目未按竞赛规则,透露设计师姓名、公司等信息,将取消资格。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学研大厦A座1402室。
电话:010-62337675,如有疑问,请于工作日09:00-11:30 / 13:00-17:30通过座机电话联系。
官方邮箱:contest@lalavision.com 用于发放、接收与此次LA风景园林奖申报相关资料。
微信编辑 李梓瑜
审核 赵晶 张诗阳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